说这么大的人睡觉流口水丢人不丢人,单说他直接用袖子擦,貌似自家三岁的小侄子都做不来这样粗鲁的动作吧。
往日这苏锦楼不是最注重形象仪表的嘛……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埋汰了呢?而且以前也不会明目张胆的当着夫子的面就睡觉吧……
苏锦楼一听要出去逛连连点头,只在书院呆了半天,他就觉得头上快长草了,无聊透顶至极,都可以和养病的那段日子媲美了。
“锦楼贤弟是昨晚没休息好吗?怎的在课上就睡着了?就不怕挨夫子的戒尺?”
戒尺?苏锦楼翻白眼,这葛狐狸不愧是只狐狸,明知道曾夫子最不乐意管事了还说这话消遣他。
七斋书院原是由王夫子创建,书院共有三十多个学生,两个夫子,王夫子年岁渐长感觉精力不济就把书院交给了一个远方亲戚,也就是后来教学的曾夫子。
曾夫子年轻有为,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有了秀才功名,也不知是运道不好还是学识不够,自中秀才后考了好几次也无法再进一步。
家里不宽裕,科举又要花钱,就想着出来找些活干,但一般的活计如账房先生之类的他又看不上,抄书给人写信这类活来钱太慢,恰好王夫子年纪大了准备回家休养,曾夫子搭上这根线后就接手了七斋书院。
曾夫子是秀才,教导这些童生甚至还是白衣的书生绰绰有余,但他如今只有三十多岁还未至不惑的年纪,出来挣钱只是迫于生计,主要目的仍指望着科举这条登天路,考上举人就是一步登天,谁还愿意憋屈在这个小小的书院呢。
书院的另一个夫子姓廖,已是近耳顺的年纪,至今仍旧是个童生,考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捞到手,真真是“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就这,三年一次的秀才试仍旧次次不落,是雄心未泯还是心存侥幸就不得而知了。
廖夫子主要负责给年纪小的孩子开蒙,等到学完《千字文》《三字经》等这些启蒙读物后就交予王夫子,由王夫子教导学生学习四书五经。
王夫子不仅是秀才,还是当年的案首,曾直接被县学录取,跟随真正的名师讨教学问,但不知何故蹉跎至今,终身止步于此而抱憾终身。
比起后来的曾夫子,王夫子有真才实学又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试,临场经验以及学识见闻都要强的多,他年纪渐大,不再执着科考,一心想着教学育人,没有“教会弟子饿死师傅”的顾虑,所教授者无一不是倾尽所学。
而曾夫子就不同了,他生怕给自己招来竞争对手,总是教一半留一半,若不是为了敛财连剩下的这一半都不会教,他整日忙着自己的前程,就更不会在教学上多费心了。
半吊子只顾敛财的曾夫子,外加一个插科打诨混吃混喝的廖夫子,七斋书院已经大不如从前。
最明显的就是自曾夫子接手书院的两年里新进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不仅如此,书院里原有的五个童生走掉了四个,剩下的多是未得功名之人。
而曾夫子最是偏爱两类学生,一种是舍得花钱请教学问的,这里的“花钱”是单指私下里给的好处,并不算明面上的学费,另一种就类似于苏锦楼这种不思进取混日子的,而那种舍不得花钱又想学到知识的最不受他待见。
苏锦楼兴致勃勃的跟着出了门,原以为这葛狐狸会诓他去红秀坊,结果人家还真就是逛逛,不过这棠柳镇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不经常出门的人进了这大街小巷准得晕菜。
苏锦楼和葛修文两人随处走,这一走就走到了西街集市,西街人流交错,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形形色/色的人群使得这里最为热闹也最是混乱。
当然,这个混乱是相对于东街和主街而言,像当街抢劫持刀伤人是绝无仅有的,最多也就是小偷小摸,坑蒙拐骗的比较多而已。
这不,苏锦楼走路走的好好的,就被人拦了下来,打眼一瞧,此人银发白须,身着八卦道袍,手拿幢幡,上书“乐天知命顾不忧”,一阵微风吹过更显仙风道骨悠然自得。
“书生,我见你印堂发黑,目光无神,唇烈舌焦,元神不稳,今日恐有血光之灾,若想躲避灾祸,在下有一法可解。”
嘿!有趣!装神棍骗人也不把那双招子擦亮些,竟把主意打到自己的身上。
苏锦楼龇牙,“老先生,我看你额有朝天骨,眼里有神光,乃仙人转世下凡历劫,待劫数圆满成就功德,自会羽化登仙回归仙班,然,你泄漏天机,自损修为,若不收敛,恐与天庭无缘,望先生珍重。”
小样!跟我比吹牛?要不要我等会给你普及一下什么是练气期、金丹期、元婴期、分神期和渡劫期?哦,对了!还有什么《阴阳诀》《九转金身诀》《混沌诀》,再不济来个《葵花宝典》也行啊!就是怕这老神仙承受不住蛋蛋的忧伤。
算命先生先是一愣,后作揖相谢二话不说随即转身离去。
妈的!遇到对手了!还以为这愣头书生比较好骗能大赚一笔,没想到此人比自己还能吹,一会功德一会仙班的,这是戏文看多了吧?
唉,今日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