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孝道便会想到王顺山。
水陆庵便坐落在王顺山脚下,王顺山这个山名的由来也是有段传说的。
相传很久以前,王顺山叫玉山,因盛产蓝田美玉而闻名天下。
在玉山脚下有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两个人,儿子王顺和他的老娘。
王顺平日以打柴为生,每当王顺上山打柴的时候在家的老母亲都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盼望儿子安全回家,时间久了,竟然被她踩出了两个脚印来,现在这一遗址还在,后人感其行,遂刻“望亲石”以示纪念。
可这个王顺属于特别不听母亲话的人,母亲让他往东,他非往西,让他往北就非要往南,让他抓狗他非要撵鸡。反正就是母亲说什么他都要反着来,这么做得结果就是每天家里都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王顺不仅不听话,家里的大小事他也不管,母亲说他他全不听,慢慢地家里的日子就过得非常的穷困潦倒,气得老母时常叹气抹眼泪。
王顺母亲的后半生一直都在生气和心酸中度过。
王顺母亲好歹熬到了寿终正寝的一天,她临死前把王顺叫到床前,说有话要嘱咐王顺。
老人本想死后葬在山下,可一想到儿子是一句都不听自己的,总是跟自己反着干,心想,这次我让他把我葬到山上,他一定会反着来把我葬在山下,想回来看看家人也会很方便。
于是王顺娘就给王顺说“娘死后,你一定要把娘葬在山上,我喜欢山上的风景,还能从山上直接望到家里”,老人说完话就咽了气。
王顺看到老母闭目气绝,悲从中来,想到自己母亲活着时自己没听她一句话,这时他后悔不已,放声痛哭,几乎哭到气绝。
哭完后,他决定这次一定要听母亲的话,母亲说要把她葬到山上,那便满足母亲的要求,葬到山上。
可山上全是石头,根本没有土,想要埋葬人肯定是不行,王顺思来想去,决定担土上山。
为了使母亲入土为安,他就一日一日的,不管春夏秋冬,从山下担土上山,他觉得这次自己做了一件太对的事情,心情舒畅,终于当了一回孝子!
就这样一直到有一天,他担土上山时,刚到山顶,谁想扁担竟然给断了,担满土的竹笼掉到山上化成了两个山包。
从那时起,远看很平整的山脉上就多出来两个山包,王顺死后,后人就把有山包的这座山改名叫做王顺山,山名就是以王顺这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惊醒后人,万不可学王顺,做一个在母亲活着时不听话的逆子。我们这里人都会教育后人:学谁都莫学王顺,老母活着不孝顺,老母死后才想着要孝顺老人,为时已晚。我们说起王顺山就会告诫孩子,行孝要趁早,莫等老人亡。
这是我们当地流传的王顺山名字来由的故事,跟现在网上看到的完全不同,网上好多都写王顺是个大孝子,网上的故事里写的王顺担土葬母感动上天,后人为了纪念王顺把山名改为王顺山。
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却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王顺不听母亲的话。名叫王顺,一点也不顺母亲的心意,到母亲死后才良心发现要听话,反倒害得想葬在山下的母亲被葬在了山上,不管他后来担土葬母有没有感动上天,与他是孝子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要当孝子就要在亲人活着时去孝顺,而不是亲人死后去做样子或者去弥补,斯人已逝,纵然他后来的行为真的感天动地,他的母亲也体会不到一丝一毫,死了后当孝子有屁用。
可偏偏这么一个逆子竟被收进了中国24孝之内,真是可笑,收进去告诉人们,老人活着不肯孝顺,死了后悔也算是尽孝吗?
若说千手千眼佛是极致的孝,那么王顺便是极致的忤逆。可不管这两个故事的内容如何,都有着教化后人的意义在其中。王顺虽不是孝子,却可以用他的故事来惊醒后人。
在这时林屹开口说到:“不管其他人孝或不孝,全与我们无关,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孝顺父母老人,让他们活得开心快乐”。
我点点头,突然问他:“对王顺这个人你怎么看”?
林屹笑着说:“你说得是王顺山的王顺吧。这么说,王顺山的传说毕竟只是传说,真实性不可考,我们这里流传出来的也不见得就是对的,事情的真假尚且不知,就无法去评说他到底孝或者不孝。不过,我对于年轻后辈在亲人死后才想着要孝顺这种行为是完全不喜欢的,要尽孝便要趁早,死后孝或不孝全没意义”,他的话听得我心里一喜,与我的想法在这点上完全相同,我刚准备开口说些什么,林屹又接着说到:“我们小时候,父母拿我们当宝,生怕冷到了、热到了,渴到了、饿到了,更怕我们病了,可谓是担惊受怕养我们长大,长大了他们又要为我们吃穿住行结婚生子这一切事情操心受累,无论今生我是穷困潦倒还是富可敌国我都会把父母视为珍宝,就算不能像妙善公主一般割手剜眼来救父,也绝不会让父母因我有一丝寒心”。
林屹这人说得话往往都很简单,却总是一语中的,他在尽孝这件事上跟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亲人一旦死亡,孝顺或者不孝真的没有意义,一切都得趁早。
我微笑看着他,把手塞进他手里:“走吧,我们再转转”。
到了正壁佛坛左右两山隔壁,就能看见各塑一尊菩萨坐像,其中南壁菩萨左手持葫芦,身后壁塑下层为左右各五身世俗人物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