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来,大明在东亚地区一直都维持着天国上朝的权威形象。不管是政治、文化、军事,还是向来不被朝廷正视的国际贸易,大明在这些领域中都是处于被别国仰视的地位。
而类似朝鲜这样的藩属国,在政治上完全倒向大明一方,就连国王登基也需要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才算是名正言顺,除此之外更是将本国的国土安全置于大明的军事庇护之下,遇到强大外敌入侵的应对之策便是向大明请求援兵。
倒回去十几年,朝鲜人恐怕根本不能想象主动与自己的宗主国大明割裂,更不会认为举国上下效仿学习的对象,会换作了一个立国时间还不到十年的南海岛国。如果有人向安道石说出这种情况,那他肯定会认为这个人得了失心疯,这世上怎么可能会有国家取代得了大明的地位和作用。
但现在安道石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皆有可能。十年前还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国家,如今却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国。有很多大明做不到的事情,海汉却能做到而且还做得更为出色,这至少说明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军事领域,海汉已经可以部分取代大明的地位了。
但很显然海汉的野心不会止步于此,这次外军学员比武大会的举办,其实就是海汉要将自身的军事实力通过这个特殊形式来对外进行展示。安道石或许看得还不够透彻,但董尚义与海汉接触已有几年,对此的理解明显要胜他一筹。
安道石叹道:“海汉的确是有这般实力,不管别人会怎么看,反正在下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若是能学会海汉军的五成本事,我朝鲜国今后也就不用再担心清军南下入侵了。或许我国期盼已久的太平,就能真正降临了。”
董尚义笑道:“太平?若安兄在海汉学得一身本事却无仗可打,那岂不郁闷?太平对百姓是好事,但对我们吃军粮的人,那可就未必了。不出征杀敌,哪来的军功让我等升迁?”
安道石虽然觉得董尚义的话有些偏颇,但也不好直接出言反驳,只好顺着董尚义的意思道:“董兄言之有理,在下受教了!”
董尚义又道:“往年能在这大比武上表现优异的人,大多在回到原籍之后便立刻获得了升迁,可见各方对此的重视。而今年海汉还特地扩大规模,邀请了更多的贵宾来观摩比武活动,想来应该能凭表现拿到更多的奖赏……贵国世子肯定会到场观战,安兄倒是可以好好争取一下,说不定世子看得开心,就给你封个将军之类的职位了!”
安道石心道世子倒是已经宣布了此次活动的奖励内容,只是要求太高,自己就算竭尽全力也未必能争取到。至于将军什么的,那更是想都不用想了,或许再过个十年八年能有机会轮到自己吧!
不过海汉所举办的这项活动,也不见得能让所有人都喜闻乐见。有人欢喜有人忧,就算是已经收到了邀请函,也还是有人对这样的安排十分不满。
“简直是岂有此理!这是要置我大明于何种境地!”
三亚的大明使馆里,费策贤正对着书桌上的邀请函大发脾气,周围的几名下属垂着脑袋连大气都不敢出。
费策贤其实很少会当着下属的面发火,但也正是如此,他一旦情绪爆发,下属根本连劝都不敢劝,只能在旁边待着等他慢慢自行平静下来。而今天费策贤发火的由头,便是书桌上这封邀请函了。
关于这次比武活动的事,费策贤其实在前些日子也隐隐收到了一些风声。海汉搞这活动,当然会扫了大明的脸面,这根本不必多说,不过费策贤出使海汉也这么长时间了,早就习惯了海汉明里暗里对大明的各种不敬举动,只要不是当面羞辱,一般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毕竟他也清楚,事事都要跟海汉辩个对错高下,那最终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但从海汉发布官方消息开始,这件事在各个阶层的讨论热度突然就变高了,街头巷尾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有人议论此事。其中便有不少论调将这个活动与大明联系起来。
费策贤听得最多的争论,便是“参与比武的福建许家军到底能不能代表大明”这个话题。他当然知道福建许心素一伙跟海汉走得极近,说其是海汉在大明境内扶持的地方傀儡也不为过。
从早年间援助许心素对抗十八芝和荷兰人,双方的军事往来就已经跨出了大明朝廷所允许的范围。这么些年来许心素在海汉扶持下从小小的水师把总一路干到了福建总兵,朝廷三番五次想要调他到京城兵部任职,这许心素都是听宣不听调,根本差遣不动。但朝廷却也知道福建方面曾数次出兵,随海汉军在海外作战,这福建到底还有多少武官是在听朝廷的旨意办事,还真是不太好说。
许心素与海汉来往如此密切,派人到海汉受训也是顺理成章了,费策贤并不奇怪此次比武活动中会出现福建明军,但只要海汉人别拿此事出来张扬,大家像过去一样当作无事发生就好。
可这次海汉人似乎改了主意,不但要大搞宣传活动,而且宣布要邀请更多的社会名流到现场观摩比武活动,而且邀请对象并不限于本国。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费策贤其实已经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海汉人可能会故意邀请自己。到时候在场上比试的明军,却不是代表大明而来,自己应该持何种态度?是该为其加油打气,还是视若无睹,甚至斥其为叛国行为?
这是一个无解题,费策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