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投出去了,这篇文章投am的问题应该不大,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
魏老师在办公室内踱步,自言自语道:
“之前一直怕被其他课题组抢先发表,现在我们的工作终于投出去了,也算是一颗石头落了地。”
许秋深以为然,这段时间,他非常努力的做实验,很大程度就是这个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做科研,像是和天在斗。
而在这种小概率撞实验的情况下,不仅要和天斗,还要和人斗。
当真是双倍的其乐无穷。
文章完成投递操作后,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比方说甲课题组投稿,报道他们发现了d这个材料。
哪怕在投稿后不久,乙课题组在其他期刊也发表了类似的工作,甲课题组也不用太过担心,他们可以宣称,是两个课题组同时发现这种材料的。
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拿“其他人发表过类似工作”的理由拒稿。
除非写的太烂,或者因其他原因被拒稿,才会受到影响。
但如果在甲课题组投稿前,乙课题组就发表了文章,那么甲课题组就不能声称“自己最先发现这种材料”。
而且在文章送审时,还很可能被发到乙课题组那边。
因为编辑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会用大数据分析。
有类似工作发表的研究者、领域大牛都会优先考虑。
这时,甲课题组不仅要引用乙课题组的文章,还要找到其他创新点,文章档次也会下降不少,算是废了。
……
至于许秋这篇文章之后的命运如何,就只能看同行评审,其他研究者对于这篇文章的认可情况。
这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
一般,这种大文章都是五到七个审稿人的,至少要半数以上审稿人给出正向的意见,有些期刊甚至要求全部正向,文章才可能被接受。
因此,也是有部分运气成分在其中的。
“最近辛苦你们了,需不需要给你们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魏老师道。
许秋看向学姐,只见她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了。”
“我也不用。”
反正魏老师的态度已经摆在了这里,主动问他们要不要请假。
那么就算平常划一划水,魏老师肯定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与其要几天假期,还不如要几周宽松的外部环境,可能会稳了脚跟。
研究者们也很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一直在寻找富勒烯的替代品。
可惜的是,20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找到可以替代富勒烯的材料。
魏老师回国前主要研究的,苝二酰亚胺pdi体系,就是一种富勒烯的替代物。
目前,它与h的共混体系,最高效率也只有8不到。
此外,研究者们还开发了聚合物受体,n2200,以及其他a-d-a结构的小分子受体等等。
不过,同样没办法触及8的门槛,更别提10了。
而想要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实验室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至少要做到15以上。
这也导致了有机光伏领域目前在走下坡路,热度已经退居二线,逐渐被新秀钙钛矿材料超越。
如果不是近些年发现的h,将最高效率提高至12左右,给有机光伏续了一口命,估计会更凉。
许秋也是在进入课题组,阅读大量文献后才知道这些的。
早知如此,当初选择钙钛矿会不会更好一些?
也许吧,许秋没有纠结多久。
既来之,则安之。
现在还没到退缩的地步。
面前没有路,那就找一条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