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可以说南方最美好的季节,漫山遍野中杂树生花,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如同给大地铺上了黄绿相间的地毯一般。
间或有披蓑戴笠的农人于其中劳作,更是给这副优美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的气息。
地处江汉平原腹心之地的荆州城内一派喧闹繁华的景象,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街上行人商贾摩肩接踵,各种大小牛马骡车慢悠悠地行进着,车夫不时呼喊着,以提示前面东桥西看的行人注意避让,三两个身穿皂袍的巡街衙差警惕地打量着路人,手中的铁尺在警告着那些小蟊贼:爷来了,赶紧滚远点。
“好一派盛世景象啊!
忆及数年前北地流贼肆虐,到处人心惶惶之局面,一切恍如隔世矣!”
在临街的一座酒楼的二楼上,几名正在宴饮的文士一边品酒闲谈,一边从大开的窗户中观望着楼下繁华热闹的市井之态,一名年过三旬、面貌清癯的中年文士不禁出言慨叹道。
“盛世?
定生兄莫非忘了,兄所言之盛世,其中便有宜兴陈氏一族之数代所积之奉啊。
今上虽是英武睿智,但有时所行之策却是有些过了。
家父虽屡蒙今上拔擢,但弟身为旁观者,却仍觉朝廷某些策略有失偏颇之处,照此下去,哪还有人情可言!”
接话的是一名年方二十多岁、相貌清秀的书生,他就是阁臣侯恂的长子,后世鼎鼎大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
而刚才说话的那名中年文士,也是四公子其中之一,陈贞慧。
“哈哈,朝宗贤弟心中怨气还是未曾消减啊!
这是舍不得家中娇妻美婢吧?
我陈氏族人能审时度势,于关键之时听从朝廷号令,毅然选择隐忍顺从,这才逃过此次江南之大劫,每念至此,愚兄便觉已是邀天之幸也。
岂不闻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今上挟再造江山社稷之功,无论其如何作为,当今之世已是无人敢与其相抗,不然的话,南京满地冤魂中便会多增添一颗首级而已。
些许财货而已,既是天家宗藩都要照章纳税,其他人为何不可?”
陈贞慧举杯一饮而尽后用满不在乎地语气回道。
现在距南京肃清案已经过去了两月的时间,祖籍宜兴的陈贞慧当初得知消息后心里也是惊惧不定,生怕身为东林党首脑之一的父亲陈于廷参与其中,以致陈家被牵连进去。
正当他要修书问询时,家书到了。得知陈家无恙的消息后,陈贞慧顿时连呼侥幸。
确实是侥幸。
其父陈于廷以都察院右都御史一职致仕后选择了回宜兴老家定居,这次谢启光等人谋划刺杀卢象升一案时,因为急于一击得手,所以并未派人知会远在宜兴的陈于廷,所以陈家才幸免于难。
要是当初陈于廷致仕后去往南京定居,这次肯定会成为主谋者之一。
“朝宗兄,你真要称病回返京师之中?
小弟以为,此事朝宗兄还是要想清楚才好,我等被朝廷派遣至此虽说吃了些苦头,可现下移民安置之事已是初见成效,此时回返怕是会引发不必要之舆情,还望朝中兄慎思!”
说话的是三人中最年小的冒襄,今年只有十八岁,脸上的稚气尚未完全脱去。
说起来,历史真是偶然中带着必然。
原先历史上的明末四公子----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冒襄四人,都是在前科不第后进入了国子监中就读,而方以智现在已经远赴欧洲,侯方域等人虽没有如原先历史中那样前往南京,但却在国子监中成为了好友。
崇祯十一年,首辅温体仁的的建言被朱由检采纳后,国子监适龄的一千多名举子被分批派到了湖广以及河南靠近荆襄的府县,协助地方官府进行移民搬迁诸般事物,侯方域等三人被分派到了荆州府。
对于侯方域他们这些家境优渥的世家子弟来说,这次的差事简直就是从天堂一下子掉进了地狱一样。
先不说那些大字不识、愚昧之极的移民是如何的难以沟通,单说他们日常所处的环境以及待遇,就足以使得很多人崩溃无比。
从锦衣美食到布袍猪食,从风花雪月到肮脏混乱,整日里奔波于那些衣衫褴褛的草民中间,要在当地官员的命令下,安排好这些移民每天的行程、食物,等到了官府划定的移民点之后,还要安排移民们进行各种劳作,眼前的一切一切都让侯方域们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经过半年的各种挣扎,这一千多名举子们,中间已经有数十人偷偷返回了各自家中,这些逃兵普遍都是家中长者在朝为官的官宦子弟,这也是他们抱着侥幸念头偷返的依仗。
“朝宗贤弟,适才辟疆所言甚为有理。
虽说我等听闻有人偷返回家,但贤弟你别忘了,叔父大人可是位极人臣,岂是他人可以相比,你此次要是私自回返京师,若被有心人探知,怕是于叔父之声誉不利啊!”
陈贞慧看着脸上已有不耐之色的侯方域出言劝道。
“哼哼!
要不是因着那个遭瘟首辅之子也至荆襄之故,所以家父才强令小弟前来,侯某何至于经受此般劳苦!
那个温祯玉就是个官迷而已,为着升官简直是不择手段!
你们看看他现下这副模样,哪有首辅公子之气派,完完全全就是一副乡间农夫之做派!
整日与那些愚钝民夫厮混,就这般模样,将来如何居于庙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