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翼见桓温如此豪情,心头一暖,却是摇着头叹道:“元子不能留,你是咱们西军的种子,回武昌去,待来日重整兵马,给咱们西军子弟报仇!”
言外之意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留下来必然死路一条。
桓温只笑了笑,转头冲司马白问道:“小叔也是打定主意与邾城共存亡吧?”
这是他第一次以家人身份称呼司马白,这声小叔似乎也另有深意,
“我们三人是没脸回江东的,但是小叔不同,谁都可以死,唯独小叔得活下去。”
桓温顿了顿,重复起庾翼对他说的话:“回武昌去,待来日重整兵马,给咱们西军子弟报仇!”
这番话说的再诚恳不过了,现在如果把司马白定位成北伐之望,乃至晋室中兴之柱,绝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异议。
三军易得,一帅难求,那反而言之,以三军换一帅,又有何妨?
可是司马白烤着火炉,眼皮都没抬一下,只淡淡撂下一句话:“一叶扁舟,悄然过江么?”
桓温一怔:“自然...自然不是...”
话到一半,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桓温忽然意识到自己和司马白说的根本是两码事。
所谓退守之议,司马白说的是邾城这一万六千人的退守,让诸将议的也是这一万六千人守该怎么守,退该怎么退。这个最应该留着性命以图后用的大军统帅,似乎压根没想过要同他麾下那些臭丘八们分开。
而很显然,桓温曲解成了弃车保帅,重点放在了这一室诸君的安危留去。
桓温望了望庾翼和桓宣,从二人眼中见到了同样的愧色。他们身为统帅,都把自己个人生死太当回事了。
尤其是庾翼,回想樊城突围,与今日之境何其相似。苦心孤诣一番谋划,不论抛饵还是断后,自始至终,他都是把自己能否回到江东做为首要考虑。
剖析当日心思,他庾翼如果回不了江东,那这突围还算是成功么?!
可是又有错吗?
兵没了可以再募,精锐折光了可以再练,民与兵,兵与将,将与帅,自古以来不就是这样的贵贱之别么?
将桓温的尴尬看在眼里,司马白倒是不以为意,他本也没有刁难谁的意思,现在是真的没有好办法,想听听众人的意见。
羯赵二十万大军压在面前,既可以兵围邾城,又能同时抄掠黄石滩,黄石滩的十万百姓自然不能扔给羯人,可邾城内血战余生的袍泽,司马白又怎忍心看他们白白送死?
但别说二者保得两全了,百姓和袍泽能保下一个都很难。
“你们呢?都说说。”
他将众人扫视了一圈,除了那三个西军将帅,其他人都没有表态的意向。这种从生死之间选条路的事情,别人似乎也不会比他在他身边,都似乎有寒霜扑面而来。裴山一阵心酸,张了张口,却不知该说什么,咬牙闭上了嘴巴。
司马白冲裴山笑了笑:“校场,点兵。”
他仍未将矩相规源的事情告诉裴山,不是信不过这个心腹好友,而是不想给其添上这份无可奈何的忧虑。
天道至宝面前,常人就是无可奈何的。
从矩相入眼的那刻起,这条命似乎就不是司马白能掌控的了,如果没有石永嘉相助,司马白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多久寿命可活,可让他去求石永嘉续命,轮回到下辈子都不可能!
既如此,便和姓石的以命换命吧。
不亏,血赚!
秋风萧瑟,沙场点兵。
厭旗猎猎,王营、乞活雷镇、烽阳铁旅、雄武镇、西军步旅、江夏民丁,连将带兵,一万六千人,肃杀无声,列于邾城校场。
此番晋赵国战,大晋形势从开战之初的危如累卵,打到中期,到如今已进入决战阶段。
一个半月的时间,这些将士从当初的十多万人拼到一万六千人,所铸功绩,便是以现在邾城的决死处境,救出了北岸百万难民之命,换来了序幕才刚刚拉开的武昌大战。
至于武昌的战事怎么去打,这一万六千人很少有人去想,他们的血已经快流干了,他们已经做到了他们所能做的极致。
一万六千人各有心思,但一万六千双眼睛,却都盯着高台上的那个人。何去何从,生死抉择,都系于那个人身上,他们的统帅。
除了风扫落叶的沙沙声,此刻将士们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重喘声,这个时候全军点兵,统帅必然是要宣告决断了。
但统帅的眼神似乎有些空洞,一言不发,只是茫然般凝视着追随他出生入死的袍泽。
终于,司马白紧了紧大氅,挪开步子,拄起狭长的御衡白,微颤着身子,拾级而下。
将士们忽然被揪了心一样,摧锋陷阵无坚不克的统帅,从何时起,竟已病态龙钟!
只有王营老兵知道,殿下的寒疾又犯了,这一仗仗打下来,到底煎熬了他多少心血!?
军列第一排的自然是三军督帅,老帅庾翼冲司马白拱了拱手,似是示询司马白要做什么,司马白回以一笑,从他身旁走过。
同样也未在桓宣、桓温的面前停留,而在周饴之的面前稍稍一顿,打量了这江东饴郎一眼,随即又朝前迈去。
下一个是裴山,司马白径直从他身前走过,停在了之后的贾玄硕面前。
司马白抬起胳膊,攥起拳头,伸到贾玄硕胸前,贾玄硕心有灵犀一般,同样抬臂握拳,与司马白的拳头轻轻碰了一记。
司马白眼神朝转向校场另一侧的空地,努了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