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现在说当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汉朝还是以儒法兼施为主导的,只是经过几个朝代的更替,儒教被人为的抬高到了最顶端,而更应该实施的法家思想却被逐步淡化,这是不对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有很多人思考过,也有很多人因此而产生过争论,若你说人心本善,那么善花如何结出恶果,若你说人性本恶,那么恶果如何开出善花,这个问题本就是应该两面看待的,怎么说都对。
为了劝人向善行善,我们很多宗教提出了很多的说法,比如佛教,说要多行善事以便于死后不入地狱,轮回仍为人身,西洋那边有个耶稣教,说是人生来带有原罪,你要一辈子行善事来洗清自己罪孽,死后才能进天堂。
可光是劝并不能阻止恶的发生,所以才更需要律法来进行约束,不是说我们不该推行儒教,而是儒教的礼是第二步要做的事情,第一步要做的是先树立法家的思想,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你做了什么事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你要约束好自己的言行。
第二步才是推行儒家,让人知礼、守礼,先对别人有礼貌,再收获对方的以礼相待,由己推人,当所有人都能够遵守法律又有道德,才能够达到墨家的思想高度,兼爱非攻,爱自己、爱别人,最后才是到达黄老之学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没必要有太多的约束,因为所有人都是非常自觉遵守律法的,都是心怀善意的,都是知礼守礼的,那么这样的国家你就是没有人管,也能运行的非常良好。
所以,国家治理不好往往不是思想理念的问题,而是统治者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是不是真真正正的站在老百姓的就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都说国家,有国才有家,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个的小家,大的国家也是不存在的,人都跑了,都不在你这里住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皇帝了,国又何存?
你只有让老百姓过上舒坦日子,老百姓才会拥护你的统治,如果你不让老百姓好过,老百姓自然也不会让你好过,其实咱们的老百姓都是最最朴实的人,你只要让他们有口饭吃,有个地方住,他就能够安安稳稳的世代居住在那里。
若杉,你看,咱们老祖宗造字是很有道理的,饭这个字左边是个食字旁,右边是个反字,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只要有饭吃就不会反,没饭吃了那就必然会反。
你始终记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将一日守土一寸,咱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老百姓,不受战乱的侵袭,不受贪官的祸害,让他们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手里若在有那么些许银两,这个国家何愁不稳定,又何愁不能长治久安。”
李若杉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门口传来李齐的大笑声,“好,说得好,老夫真是没有想到,咱们松儿有这样好的福气,娶了个如此能干的夫郎,说得好,说的太好了,这一席话下来也是解了老夫几十年来苦苦思索而不能得的答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行了,有这样的晚辈,老夫也终于可以放心了,来,良儿,今日老夫高兴,你陪老夫好好的喝几杯。”
说完,李齐带着面心欢喜径自离开书房,李良深深的看了成栋一眼,跟在李齐身后施施然走远,而李吴氏和李陈氏自始至终都紧紧跟在自家夫君身边,但是那微微翘起的唇角显示出她们二人的好心情。
第118章 张管家的托付
几个人走的倒是很干脆,留下屋里的三个人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这几位长辈是什么时候站在门口的,也不知道他们听了多少东西去,只是看李齐的反应,应该是不会觉得他们说的话不对,反而是认为说的不错,这说明李齐是认可成栋这番话的,只是那位张管家看向成栋的眼神让李若松有些心惊。
张管家那种意味深长的眼神让李若松直觉不妙,也许是因为知道了张管家的身份,李若松对张管家多多少少有些敬而远之的意味,他听过不少关于这个群体的话,好的、坏的,能听的不能听的,可之前李若松一直觉得这些事情离自己很远,以往听到这些言论不过是一笑置之。
却不曾想到,自己也有同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且还是个颇有权势的公公,甚至是背后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的公公,李若松本能的不太愿意接触他,若不是碍着李若杉,李若松恐怕是有多远就躲多远的。
张公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李若松并不知道,但是能够在深宫中做到这个地步的公公绝对不是好惹的人物,李若松不知道张公公听了成栋的话到底会怎么想,也不知道张公公会不会采取什么措施,会不会做出不利于成栋的事情。
在屋里只剩下他们三个人之后,李若松便把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告诉了成栋,成栋听后笑得很开心,对李若松说道:“不用太担心,咱们做人做事对得起良心就行,至于他听了是不是高兴,能不能接受,那是他的事情,别的不说,就直说一点,他要是真的对我不利,那还不是有你挡在我前面吗?”
李若松觉得成栋说的很对,他尤其喜欢成栋最后那句话,若真有人对成栋不利,成栋觉得自己一定会挡在他的前面,成栋能够说出这番话,就证明自己已经在他的心里有了一定的地位,或者是成栋愿意相信自己了,这是非常好的兆头。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