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刘尚早就已经绝了替大明卖命的念头,安安心心地当着海汉的官,奔着更好的前途去了。当时与他一起进入海汉潜伏,知道他身份的几个人,全部已经死在了海南岛,而上面肯定也以为他死在了同一次海难当中,没人会想到一个以说书先生作为掩护身份的大明探子能完全改换身份,成功混进了海汉的官僚体系中,而且还有越爬越高的趋势。
辽东这地方距离海汉本土虽然十分遥远,但海汉不惜在这里布下重兵常年与清军对峙,也足见对这个地方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任何一处海外统治区。而刘尚在金州所负责的工作范围,也已经不再受限于宣传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民政事务的管理当中。这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之后获得了来自上级更多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辽东地区有能力的官员数量偏少的缘故。但这样的环境也给刘尚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让他可以去争取到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说成为海汉时报在辽东地区的首席特约撰稿人。
海汉时报作为海汉国现阶段的官方媒体,上面所登载的内容往往就代表了官方的意志和态度,很多时候官方都会通过这个平台来放出风声,引导民间舆论。
特别是海汉国历年来频繁的对外战争,如果换作其他国家,可能早就已经对这类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和物资的征伐行动怨声载道,但海汉国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极为有效,民众对此非但不会反对,反而将其视作了国力鼎盛的一种象征。而对外战争连年取得胜利,也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民众的这种印象,让他们越发对每次讨伐外国充满了期待。
当然了,海汉在对外战争中保持常胜不败,并且从中获得了诸多好处,不但足以弥补战争的消耗,还能让国家和民众都从中获益,这才是舆论引导能够起到作用的根本原因。要是多吃了几次败仗,或是军队伤亡大增,那估计国内的风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一边倒了。
作为官方发声的平台,时报上有很多文章的撰稿者其实就是各个部门的官员,有时候头版头条甚至是执委会的大佬亲自执笔,刘尚也是进到宣传部门之后才慢慢了解到这些内情。而能够成为时报的特约撰稿人,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资历,对刘尚来说可绝非寻常的荣誉。要知道整个辽东地区,他是唯一一名担此殊荣的归化籍官员,除他之外,也就只有陈一鑫和沙喜这两位大佬能有此特权,而这两位通常又并不会亲自动笔给时报写稿,所以实际上辽东也就刘尚一人在负责干这个活。
在海外所发生的战事,除了军方内部的通报之外,也会有刘尚这样身处当地的撰稿人就战斗状况和结果写好新闻稿,以备海汉时报在需要时刊登。但正如孙丙所提到的那样,在大多数时候作战行动都属于军事机密,其中有很多不宜对公众披露的内容,所以这类稿件往往也不一定能够出现在报纸上。
但职责所在,刘尚还是会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听说这次陆战队在北边执行的作战任务很可能立下了大功,那么为此撰写一篇详细的新闻稿就自动成为了他的任务。在向陈一鑫进行了申请并拿到手令之后,刘尚便来到战地医院采访当事人了。
有了陈一鑫的背书,孙丙也就无需担心泄密了,很爽快地从自己接到任务开始讲起,到如何进入金石滩附近的山林潜伏,如何暗中观察敌情,如何调查和确认目标的战斗力,按照刘尚的提问作了比较详细的回答。
刘尚不是第一次采访带兵打仗的军官了,不过陆战队所执行的这次特殊任务还是让他颇为吃惊。海汉军在过去进入敌占区执行作战任务的次数其实很多,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击脱离,得手之后立刻撤回海上,并不会在当地逗留太久。
而孙丙指挥的这次作战行动显然与过去的军事行动有所不同,照其所说他们已经在当地潜伏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才等到了这么一个动手的机会。尽管暴露行迹强攻的风险极大,但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孙丙的部队还是选择了动手,而他们也为之付出了数十人伤亡的代价。清军为了追剿他们几乎是不计自身伤亡,拿人命跟陆战队硬怼,而最后能够平安撤回到金州的人,可以说都算是幸运儿了。
饶是刘尚脑子好用,也还是觉得此次行动中的信息量太大。他知道军方一向珍视士兵安全,只要有选择余地,一般都不会在作战中与敌人以命换命的硬拼,但孙丙所指挥的这个行动显然已经打破了这个惯例,而且陆战队还是军中的王牌部队,一次行动损失几十号人,这绝对算得上是重大战损了。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这么多的人员伤亡,指挥官非但不会被问责,反而会记功领赏,这就说明军方对清军那支火枪队的存在是有多忌惮了,必须要除之而后快。按照孙丙所说,协助清军组建火枪队的应该是西班牙人,但对于清军是如何跟西班牙人勾搭上的,到目前依然还是没有什么头绪。
“我们在行动时打死了一个翻译,可惜了,如果能够抓到活口,或许就能查到中间人的真实身份了。”孙丙回想起行动过程,依然对于这个细节有些耿耿于怀。虽然他们成功地打掉了清军的火枪队,但所肩负的调查任务却未能圆满完成,依然没有查明中间人的来头。
刘尚本身